01
郑国的创建
在西周时期,今华县境内除彤国外,还有影响力更大且晚于彤国出现的郑国。彤国存续时,华县西南部归彤国,其余部分属王畿之地,由西周王室直接管控。
此地在郑国建立前就叫 “郑” 或 “南郑”,依据东汉《释名》解释:“郑” 意为 “町”,指当地地势平坦,华县北部位于渭河之南冲积平原,坦荡无垠,故而得名。
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周穆王元年 “筑祗宫于南郑”,南郑即当时的京兆郑县,也就是今华县。可见郑地于周穆王时曾一度为西周之都。
展开剩余85%周穆王
到周懿王元年,郑地发生了一件被载入史册的奇特之事,《竹书纪年》记 “懿王元年,天再旦于郑”,即郑地一天日出两次。20 世纪 80 年代,中外天文学家经研究指出,这是破晓时分发生日全食的现象。
经计算,确定该日全食发生于公元前 899 年 4 月 21 日凌晨 5 时 48 分,所谓 “天再旦”,实则是日出后不久遭遇日全食,天色转暗,日食结束后天色复亮,仿若再次日出。这一罕见天文纪录,成为当代天文学家和 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 的重要研究课题。
周宣王二十二年,周宣王将此地分封给他的弟弟 “友”,郑国就在这一年创建了。
02
开国国君郑桓公
郑桓公
郑国的开国国君名为 “友”,也被称作多友、多父或者桓友,他是周厉王的少子,同时也是周宣王的弟弟。因其死后谥号为 “桓公”,所以在历史上常被称为 “郑桓公”。
郑桓公早年的相关事迹,在古代的史籍中并没有被记载下来。直到 1980 年 11 月,在陕西长安县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铜鼎,考古界将其命名为 “多友鼎”,这为研究郑桓公早期的情况提供了一定线索。
郑桓公受封建立郑国后,治国有方,深受百姓的尊崇与爱戴。待到周幽王继位后,郑桓公获任周朝王室司徒一职。
司徒乃王室六卿之一,肩负掌管国家土地与人民的重任。郑桓公在任司徒期间,对周民悉心安抚、协和治理,赢得周民的拥护,据说《诗经》里的《缁衣》便是为颂扬郑桓公而创作。
周幽王
然而,周幽王宠溺褒姒,昏庸无道、政治腐败,致使天下局势动荡飘摇。郑桓公敏锐洞察到西周王朝前途黯淡,便开始思索退路,为此向太史伯征询计策。
太史伯建议郑桓公将郑国迁徙至洛邑(今河南洛阳)以东、黄河与济河之南的区域。
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提议,于周幽王九年,将家属、部族以及财产暂寄于洛邑以东的东虢国(现今河南荥阳东北)与郐国(现今河南密县东南)之间,这两国献出十邑供郑国百姓居住,此番行动为后续的正式迁国筑牢了根基。
03
郑国的衰落
周幽王十一年,西北部族犬戎凶猛来袭,一举攻破西周,在骊山(位于今陕西临潼)之下将周幽王杀害,郑桓公也于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惨遭不幸。郑国人随后拥立郑桓公之子为国君,此人便是郑武公。
紧接着,郑武公与晋文侯、秦襄公等诸侯一同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,从镐京(现今西安西)启程迁往洛邑,由此建立起东周王朝。
郑武公
而郑武公更是趁势于周平王二年挥师灭掉郐国,郑国也顺势完成全部东迁,就此告别了曾立国 37 年之久的古郑之地。
东迁后的郑国,在春秋时期曾是一方强国,凭借着出色的治国方略、军事谋略,于诸侯争霸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,经济繁荣、兵力强盛,威震四方。
然而,随着周边国家的崛起、内部矛盾的滋生,郑国逐渐陷入困境,走向衰落。终于在公元前 375 年,无力抵挡韩国的攻势,被其吞并。
04
郑姓由来
郑国覆灭后,那些曾经的王公贵族、黎民百姓,以国名为姓氏,开启了 “郑” 姓的传承之路。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,作为郑国辉煌的奠基者,也就此成为天下郑氏后人共同追溯的始祖。
而那片孕育郑国的土地 —— 陕西华县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,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郑氏的发源地,引得无数郑氏子孙心怀敬仰,前来寻根问祖,缅怀先辈的荣光,延续家族的血脉。
郑桓公在骊山殉难后,其墓葬之地位于现今华县城西关螺钉厂院内。在墓的旁边,往昔曾矗立着一座郑桓公祠,承载着后人对始祖的尊崇与追思,只可惜历经岁月沧桑,到清末时已然坍塌损毁。
1957 年 5 月,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郑桓公墓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此后,郑桓公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,常有海内外郑氏宗亲来此拜谒其始祖。
05
百家姓【郑】酒
百家姓郑酒,始终严格恪守酱酒 12987 坤沙工艺,与茅台工艺同工同源。
此酒以窖藏五年基酒精心酿制而成,是以酱香,曲香,花香,果香为复合香味的酒,舒适愉悦,酒体协调,细腻干净。
百家姓系列酒,专为中华民族各姓氏匠心定制。主打优雅柔和干净,讲究复合香味,风格独特,同等价位很难有超越,多年品质如一。
作为承载特殊意义的佳酿,百家姓酒精妙地融合了家族记忆的传承与白酒文化的延续。
它以弘扬姓氏文化为宗旨,以醇香绵长的酱香酒为载体,为每个姓氏赋予吉祥、尊贵的美好寓意。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,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目前,百家姓酒已有200+的姓氏酒,欢迎大家找寻属于自己的姓氏酒,共赴一场文化与美酒的盛宴。
注:上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
发布于:福建省
